堆的常用操作
许多编程语言提供的是「优先队列 priority queue」,这是一种抽象的数据结构,定义为具有优先级排序的队列
实际上,堆通常用于实现优先队列,大顶堆相当于元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出队的优先队列。从使用角度来看,我们可以将“优先队列”和“堆”看作等价的数据结构。因此,本书对两者不做特别区分,统一称作“堆”
在实际应用中,我们可以直接使用编程语言提供的堆类(或优先队列类)。
类似于排序算法中的“从小到大排列”和“从大到小排列”,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个 flag 或修改 Comparator 实现“小顶堆”与“大顶堆”之间的转换。
# 初始化小顶堆
min_heap, flag = [], 1
# 初始化大顶堆
max_heap, flag = [], -1
# Python 的 heapq 模块默认实现小顶堆
# 考虑将“元素取负”后再入堆,这样就可以将大小关系颠倒,从而实现大顶堆
# 在本示例中,flag = 1 时对应小顶堆,flag = -1 时对应大顶堆
# 元素入堆
heapq.heappush(max_heap, flag * 1)
heapq.heappush(max_heap, flag * 3)
heapq.heappush(max_heap, flag * 2)
heapq.heappush(max_heap, flag * 5)
heapq.heappush(max_heap, flag * 4)
# 获取堆顶元素
peek: int = flag * max_heap[0] # 5
# 堆顶元素出堆
# 出堆元素会形成一个从大到小的序列
val = flag * heapq.heappop(max_heap) # 5
val = flag * heapq.heappop(max_heap) # 4
val = flag * heapq.heappop(max_heap) # 3
val = flag * heapq.heappop(max_heap) # 2
val = flag * heapq.heappop(max_heap) # 1
# 获取堆大小
size: int = len(max_heap)
# 判断堆是否为空
is_empty: bool = not max_heap
# 输入列表并建堆
min_heap: list[int] = [1, 3, 2, 5, 4]
heapq.heapify(min_heap)
堆的实现
1.堆的存储与表示
由于堆正是一种完全二叉树,因此采用数组来存储堆;当使用数组表示二叉树时,元素代表节点值,索引代表节点在二叉树中的位置。节点指针通过索引映射公式来实现
def left(self, i:int) -> int:
"""获取左子节点的索引"""
return 2 * i + 1
def right(self, i:int) -> int:
"""获取右子节点的索引"""
return 2 * i + 2
def parent(self, i:int) -> int:
"""获取父节点的索引"""
return (i - 1) // 2
2.访问堆顶元素
def peek(self) -> int:
"""访问堆顶元素"""
return self.max_heap[0]
3.元素入堆
考虑从入堆节点开始,从底至顶执行堆化
def push(self, val:int):
"""元素入堆"""
# 添加节点
self.max_heap.append(val)
# 从底至顶堆化
self.sift_up(self.size() - 1)
def sift_up(self, i:int):
"""从节点 i 开始,从底至顶堆化"""
while True:
# 获取节点 i 的父节点
p = self.parent(i)
# 当"越过根节点"或"节点无须修复"时,结束堆化
if p < 0 or self.max_heap[i] <= self.max_heap[p]:
break
# 交换两节点
self.swap(i, p)
# 循环向上堆化
i = p
4.堆顶元素出栈
堆顶元素的二叉树的根节点,即列表首元素。如果我们直接从列表中删除首元素,那么二叉树中所有节点的索引都会发生变化,这将使得后续使用堆化进行修复变得困难。为了尽量减少元素索引的变动,我们采用以下操作步骤。
- 交换堆顶元素与堆底元素(交换根节点与最右叶节点)。
- 交换完成后,将堆底从列表中删除(注意,由于已经交换,因此实际上删除的是原来的堆顶元素)。
- 从根节点开始,从顶至底执行堆化。
“从顶至底堆化”的操作方向与“从底至顶堆化”相反,我们将根节点的值与其两个子节点的值进行比较,将最大的子节点与根节点交换。然后循环执行此操作,直到越过叶节点或遇到无须交换的节点时结束。
def pop(self) -> int:
"""元素出堆"""
# 判空处理
if self.is_empty():
raise IndexError('堆为空')
# 交换根节点与最右叶节点(交换首元素与尾元素)
self.swap(0, self.size() - 1)
# 删除节点
val = self.max_heap.pop()
# 从顶至底堆化
self.sift_down(0)
# 返回堆顶元素
return val
def sift_down(self, i:int):
"""从节点 i 开始,从顶至底堆化"""
while True:
# 判断节点 i, l, r中值最大的节点,记为ma
l, r, ma = self.left(i), self.right(i), i
if l < self.size() and self.max_heap[l] > self.max_heap[ma]:
ma = l
if r < self.size() and self.max_heap[r] > self.max_heap[ma]:
ma = r
# 若节点 i 最大或索引 l, r 越界,则无须继续堆化,跳出
if ma = i:
break
# 交换两节点
self.swap(i, ma)
# 循环向下堆化
i = ma
5.堆的常见应用
- 优先队列:堆通常作为实现优先队列的首选数据结构,其入队和出队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均为O(logn),而建队操作为O(n),这些操作都非常高效。
- 堆排序:给定一组数据,我们可以用它们建立一个堆,然后不断地执行元素出堆操作,从而得到有序数据。
- 获取最大的k个元素:这是一个经典的算法问题,同时也是一种典型应用,例如选择热度前 10 的新闻作为微博热搜,选取销量前 10 的商品等。
2.建堆操作
1.借助入堆操作实现
首先创建一个空堆,然后遍历列表,依次对每个元素执行“入堆操作”,即先将元素添加至堆的尾部,再对该元素执行“从底至顶”堆化。
每当一个元素入堆,堆的长度就加一。由于节点是从顶到底依次被添加进二叉树的,因此堆是“自上而下”构建的。
设元素数量为
,每个元素的入堆操作使用O(logn)时间,因此该建堆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(nlogn)。
### 2.通过遍历堆化实现
- 将列表所有元素原封不动地添加到堆中,此时堆的性质尚未得到满足。
- 倒序遍历堆(层序遍历的倒序),依次对每个非叶节点执行“从顶至底堆化”
每当堆化一个节点后,以该节点为根节点的子树就形成一个合法的子堆。而由于是倒序遍历,因此堆是“自下而上”构建的。
class heap:
def __init__(self,nums:list[int]):
"""构造方法,根据输入列表建堆"""
# 将列表元素原封不动添加进堆
self.max_heap = nums
# 堆化除叶节点以外的其他所有节点
for i in range(self.parent(self.size() - 1), -1, -1):
self.sift_down(i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