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include<iostream>
#include<algorithm>
#include<cstring>
#include<queue>
using namespace std;
typedef pair<int,int> PII;
const int N=1000010;
int h[N],ne[N],e[N],w[N],dist[N],idx;//w表示权重
int n,m;
bool st[N];
void add(int a,int b,int c)
{
e[idx]=b,w[idx]=c,ne[idx]=h[a],h[a]=idx++;
}
int dijkstra()
{
memset(dist,0x3f,sizeof(dist));
priority_queue<PII,vector<PII>,greater<PII>> heap;
//小根堆的定义方式,PII的第一个变量存储的是距离,第二个变量存储的是该点的编号,内部按照第一个变量排序,即按距离排序
dist[1]=0;
heap.push({0,1});
while(heap.size())
{
auto t=heap.top();//选择最小的距离的点
heap.pop();//利用完该点之后要弹出
int ver=t.second;//表示该点的编号
if(st[ver]) continue;
/*
堆优化版的是将距离直接加入到堆中.
例如:dist[5]=9(在堆中{9,5},第一次更新时加入),dist[5]=7(在堆中{7,5},第二次更新时加入)
使用时用的是dist[5]=7,将该点({7,5})弹出后,在下一次循环中,如果{9,5}在堆顶的话,使用时
两者间肯定要选距离要小的那个,不能使用{9,5}重复更新,所以要用st数组进行标记
*/
st[ver]=true;//标记该点已经使用过了
for(int i=h[ver];i!=-1;i=ne[i])
{
int j=e[i];
if(dist[j]>dist[ver]+w[i])//如果j到起点的距离大于ver到1的距离加上ver到j的距离,就更新值的大小;
{
dist[j]=dist[ver]+w[i];
heap.push({dist[j],j});
/*
更新距离之后将该点的距离加入到堆中,这也是上述为何要进行标记的原因,
因为一个点的距离加入堆的次数可能有两次甚至更多,这样会影响到其他的点
例如:
{9,5},{7,5},{10,6},如果{7,5}被弹出后,堆中剩余的是{9,5},{10,6},堆顶
的元素是{9,5}而5这个点的距离已经被使用过了,所以要将{9,5}这个点忽视掉
*/
}
}
}
if(dist[n]==0x3f3f3f3f) return -1;
return dist[n];
}
int main()
{
memset(h,-1,sizeof(h));
cin>>n>>m;
while(m--)
{
int a,b,c;
scanf("%d%d%d",&a,&b,&c);
add(a,b,c);
}
cout<<dijkstra()<<endl;
return 0;
}
感谢解释
感谢对st的解释,终于是理解为什么赘余了
其实st是用来提高效率的,对于正确性是没有影响的,不加st会tle
不亏是你
刚好解答了我的疑惑,赞啦
大佬写的太详细啦 orz
正因不清楚st[N]作用发愁,看完就明白了,感谢感谢~~
把为什么continue讲的很清楚,棒!!!
怎么判断w[i]存的就是dist[ver]到dist[j]的距离呢?
复习下 树的宽度遍历吧。
前面讲的一些视频都没了